加密货币依据功能可划分为支付币、平台币、稳定币、迷因币、DeFi治理币以及NFT生态币六大类别。接下来,我们将对各类加密货币展开详细介绍。
1. 支付币
支付币的代表就是比特币了,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网络的原生代币,是加密货币领域的开山鼻祖。它主要通过“挖矿”这一方式获取,也正因如此,部分人将其归类为挖矿币,以此与其他加密货币区分开来。然而,从功能层面来看,比特币属于支付型加密货币,其核心功能在于充当点对点交易的媒介以及价值储存工具。
比特币被赞誉为“数字黄金”,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通缩机制——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,以及去中心化的特性。这些特质使其成为抗通胀资产的典型代表,众多机构投资者纷纷将其纳入投资组合,以此对冲风险。比特币的价值并非锚定于任何实体资产,而是源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算法赋予的稀缺性。相较于其他加密货币,尤其是稳定币,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更为显著。此外,比特币拥有独立的底层网络,不依赖其他区块链(如以太坊),交易功能始终是其首要目标。
2. 平台币
平台币(Platform Token)是由中心化交易所或区块链平台发行的功能性加密货币。它主要涵盖两大类型:交易所代币和公链平台代币。交易所代币包括BNB、OKB、HT、GT、KCS、BGB等,在交易所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如减免交易手续费、参与生态治理以及参与交易所举办的活动等。公链平台代币则有ETH、SOL、AVAX、NEAR Protocol、TON、MATIC等,其主要用途包括支付网络资源消耗(Gas费)、节点质押、参与去中心化治理、作为DApp开发的基础以及作为跨链交互的媒介。
3. 稳定币
稳定币(Stablecoin)是一种与特定资产(如法币、黄金)或算法紧密挂钩,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。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加密货币(如比特币、以太坊)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,充当加密世界中的“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”。
稳定币主要分为四种类型:法币抵押型、加密货币抵押型、商品抵押型和算法稳定型。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以USDT、USDC和TUSD为代表,它们与美元、欧元等国家法定货币挂钩;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使用数字资产作为抵押,DAI是其中的典型代表;商品抵押型稳定币则有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支撑,PAXG和XAUT分别以黄金等实物为依托;算法稳定型稳定币依靠算法自动调节供应量来维持币值稳定,然而,自UST崩盘后,算法稳定币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淡出。
4. 迷因币
迷因币(Meme Coin)是一种深受互联网文化、流行梗图或社会热点启发而诞生的加密货币。其传播和核心价值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社群的力量、社交媒体的推动以及名人效应的加持,而非技术层面的实用性。
迷因币的代表有DOGE、SHIB、PEPE、BONK、WIF等。与支付币、稳定币、平台币等技术型币种不同,迷因币缺乏可预期的现金流或实际的应用场景,主要定位为娱乐性资产。正因如此,迷因币的价值极易受到媒体话题的影响,常常因名人的推荐或负面评价而出现暴涨或暴跌的情况。
5. DeFi治理币
DeFi治理币(Governance Tokens)在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(DAO)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链上投票机制,实现协议的去中心化决策与升级。它不仅能够驱动协议治理、资金管理,还能提供经济激励,是DeFi项目实现“去中心化自治”的核心机制。
DeFi治理币的主要功能包括协议参数调整和提案与升级决策投票。持有者可以投票决定关键参数,例如在MakerDAO中,MKR持有人有权调整DAI稳定费率、交易手续费分配比例等;同时,他们还能对智能合约升级、资金库使用等重大变更行使表决权。常见的DeFi治理币有MKR、COMP、UNI、AAVE、YFI、CRV等。
6. NFT生态币
NFT生态币(NFT ecosystem tokens)是支撑非同质化代币(NFT)生态系统运转的功能性代币,通常采用ERC20标准。它通过代币经济模型,驱动NFT的创作、交易、金融化和社区治理等各个环节,为NFT生态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